人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年来,北京经开区在推进“产业引才、环境留才、服务育才”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试行)》(即“人才十条”),同时围绕“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高水人才高地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强化北京经开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工作谋篇布局,深化人才工作改革创新。

筑巢引凤,打造舒心生活环境

多元社交场景、健康低碳生活、科技智能体验、国际品质居住、星级水服务……北京经开区建设的北京市首个百万方米新型国际人才社区项目,是引导人才更好地融入北京经开区、扎根北京经开区、服务北京经开区,完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的一项落地之举。

环境好,人才聚,事业兴。作为北京经开区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推动职住衡、宜业宜居,打造“人才矩阵”的一项配套服务,北京经开区国际人才社区用地30余公顷,将集成打造居住社区、产业园区、智能城区、休闲商区、艺术街区相互融合、发酵、促进的国际化人才工作生活场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在此相互交流、碰撞、共享,共同为“两区”建设赋能。

△北京经开区人才公寓“人才会客厅”。

“人才社区的启动建设,标志着北京经开区人才的安居环境再次升级,也代表着这里越来越宜业宜居,发展环境愈加国际化,进一步坚定了我在这里创新干事业的信心。”新入职北京经开区某医药企业的张于同对国际人才社区期待不已。

作为服务企业发展、吸引国内外人才的有力举措,北京经开区按照新型国际人才社区标准打造的人才公寓2021年初正式启动配租,目前已有139名“亦麒麟”人才入住。

△资料图

筑巢引凤来,巢暖凤自栖。新的一年,除了加快百万方米的新型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和国际人才社区示范街区建设,营造国际品质创新创业生态和宜居生活氛围,北京经开区还将持续创新人才服务措施,聚焦人才住房、医疗、出行等方面,打造一系列市场化服务产品。依托市场化手段,设立人才项目投资资金,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利化的综合服务,着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才筑巢之地”“人才聚集之地”。

扶持奖励,营造暖心创业环境

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外,多方位的支持政策、便捷的政务服务以及贴心的人文关怀也是北京经开区重视人才、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的一把利剑。

特别贡献奖一次奖励100万元、突出贡献奖一次奖励50万元、创新贡献奖一次奖励30万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博大贡献专项奖励资金”正是北京经开区爱才敬才的一个缩影。据悉,2020年,北京经开区拨付用于人才和企业创新创业奖励支持经费总计约5.71亿元,精准支持各类人才700余名、企业23家,义翘神州、凯因科技等多家人才企业在政策扶持下成功上市。

“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经开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通过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激发创新动能,也希望通过政策的扶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北京经开区创新创业。”北京经开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北京经开区将持续通过提供台支持、资金支持,促进国际化人才交流互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搭建台,优化人才就业环境

“这是一场圆梦之旅,我一直想报考硕士,如今,不出区就实现了。”多年前,北京亦庄国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冯小晨通过北京经开区开展的校企合作计划实现了自己的研究生梦想。生物医药园通过建设园中校,既能为企业输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又能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与针对,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自我提升的就业途径。除了生物医药园,京东方、天骥智谷等区内企业、园区也基于北京经开区不断创新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纷纷推出自己的校企合作计划,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的台搭建,为高端产业发展储备强力的人才支撑。

将研究生培养班搬进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台……年来,北京经开区始终以求贤若渴的心态积极为人才办实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全链条培养高层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就业和成果应用渠道。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年来,北京经开区紧紧围绕升级版北京经开区和亦庄新城建设,通过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高品质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服务水,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促进智力资源在此转化落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构筑人才强区新优势。

北京经开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北京经开区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四区一阵地”发展定位,深化人才事业顶层设计、统筹人才工作多方合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用人主体创新活力,深化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构筑人才发展高端台,深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六区”政策叠加优势,将北京经开区打造成人才之城、创新之城、服务之城、梦想之城、幸福之城。让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经开区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为北京率先建成高水人才高地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