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网友爆料称海底捞在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其中主要包含体貌特征和个需求等,还有顾客被打上了“喜欢在APP上投诉”的标签。

对此,海底捞回应称,为了持续提升和优化顾客的个化服务需求,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化需求进行补充,但禁止对顾客体貌特征进行备注。

我们可以看一下海底捞的会员信息系统,收集了哪些信息:

1、基本信息类:如昵称、姓名、电话、邮箱、别、生日、年龄段。

2、会员信息类:如会员级别、捞、折扣、归属门店、

3、消费信息类:消费总金额、就餐类型、总到店次数、月均到店次数、本店到店次数、全公司到店次数、均单次消费金额、本店到店频率、全公司到店频率、就餐时间段、排名等。

4、个信息类:如喜好菜品前五名、个需要前五名、体貌特征、历史个需要、历史体貌特征。

大家都对前3项信息以为常,舆论焦点在于“客户的体貌特征”和“喜欢在APP上投诉”这两个标签,即第4类的个信息。

“喜欢在APP上投诉”这个标签,本意可能是提醒要注意服务质量,但却事与愿违。

给客户打个标签很容易,但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做个标注了事,难免把会员管理形式化,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达不到设立这个标签的目的。

商家能否把投诉问题拆解开来,客户喜欢投诉。她为什么投诉?投诉的是什么?是产品?是服务?是就餐环境?还是价格?接到投诉时,一线员工如何处理,做了哪些临时应对?有没有比较成型的类似问题的应对措施。如果没有,企业是否应该着手进行整理和总结,以便第一时间缓解、复客户的情绪,避免投诉事件的激化。了解了投诉的原因以后,企业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

投诉逐层拆解,问题逐个解决,让客户来帮企业发现自身看不到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显然,能否把每一次投诉都转化为企业提升的契机,非常考验企业的自我驱动能力。

事实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打了无数的标签。

商家要想实现更大的营收,了解客户的精准需求就非常重要。

要了解客户的精准需要,就不得不提“用户画像”,即用户信息标签化,通过收集用户的社会属、消费惯、偏好特征等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而对用户或者产品特征属进行刻画,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统计,挖掘潜在价值信息,从而抽象出用户的信息全貌。

有了这些数据,商家就可以非常精准的锁定目标客群,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也让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有的放矢。

纵览成功的产品案例,他们服务的目标用户通常都非常清晰,特征明显,在产品上就是专注、极致,能解决核心问题。比如苹果的产品,一直都为有态度、追求品质、特立独行的人群服务,赢得了很好的用户口碑及市场份额。

又比如豆瓣,专注文艺事业十多年,只为文艺青年服务,用户粘非常高,文艺青年在这里能找到知音,找到归宿。

所以,给特定群体提供专注的服务,远比给广泛人群提供低标准的服务更接成功。

其次,用户画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品设计人员草率的代表用户。代替用户发声是在产品设计中常出现的现象,产品设计人员经常不自觉的认为用户的期望跟他们是一致的,并且还总打着“为用户服务”的旗号。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服务,用户并不买账,甚至觉得很糟糕。

说到产品的设计,华为任正非的内部讲话,言犹在耳:“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那么如何让产品的设计部门听到“炮声”?一方面,设计人员应该亲临一线,另一方面就需要精准的客户画像。

海底捞对于个标签的设置,是否真的让他们的产品设计听到了炮声。听到了炮声以后,后方的炮火是否进行了精准的修正、支援以及覆盖——这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