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遇难4人进山为调查森林资源 4名地质人员为何在哀牢山遭遇不测】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地质调查员在云南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失联一事牵动各方关注。11月22日午间,羊城晚报记者从云南省镇沅县有关部门获悉,经全力搜救,4人已全部找到,均已不幸遇难。

目前,地质调查员遇难原因还在深入调查中。除了此次专业人员遇难的悲剧之外,近年来见诸报端的驴友遇险新闻也给我们敲响了户外安全的警钟。对此,广东佛山菠萝救援队队长王治勇提醒,不管是野外专业作业还是户外运动,都要提前做好“功课”,尤其是线路安排和物资准备,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

搜救人员/受访者提供

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

11月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公里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指挥部接报后,立即安排在附近搜救的救援队伍6支56人进行接应,并在距发现失联人员地点直线距离3.58公里的老鹰塘设置接应点。

首批救援队于11月22日0时32分到达发现地点,迅速将3名失联人员遗体向接应点转移。同时,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11月22日8时32分,发现第4名失联人员,已无生命体征。据在现场的国家山岳救援昆明大队队员描述,根据目测,4名遇难者衣冠较为完整,也没有被野兽侵害的迹象。相关原因正在深入调查中。

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这4名人员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质调查员,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11月13日,4名地质调查员从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徒步进入哀牢山腹地,按照计划,他们将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任务,并于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

但这4人并未在计划时间内下山。据了解,他们最后一次跟外界联系是在11月13日12时59分,没有跟随几人进山的司机等到11月15日,仍未见到几人下山,于是向有关部门报告了4人失联的情况。

据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介绍,4名地质调查员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在部队服役。失联时4人穿着冲锋衣,携带一次性雨衣、定位设备、测绘工具、工兵铲以及约一天半的口粮。

值得注意的是,为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4人还各自携带了一台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一名救援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RTK是一种能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只要按下设备上的按钮,救援人员就能够根据卫星系统传回的数据找到4人所在的位置。但从11月14日开始直至找到他们的遗体,这4人从未打开过RTK设备,因此救援人员难以迅速找到他们的准确定位。

累计投入救援人员8000余人次

由于失联地带毗邻玉溪市新平县,接到失联报告后,普洱市和玉溪市分别成立救援指挥部,组织专业救援力量和当地干部群众全力搜救。据了解,8天的搜救过程累计投入专业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8000余人次,分别在哀牢山普洱镇沅县一侧片区、玉溪市新平县一侧片区、楚雄州双柏县一侧片区和哀牢山山脊线区域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搜索。

镇沅县常务副县长、搜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张兆辉表示,失联的4名地质调查员在哀牢山腹地核心区域,山陡林密,还有山崖、沟壑,地形复杂;此外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爬山约4小时,搜救人员往返驻地耗时较长,行进补给困难。

救援面临的难题还不止于此。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陈鹏介绍,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度能达二十摄氏度左右,夜间只有七八摄氏度。即使不下雨,树上的植被也会滴水,行进过程中全身都会湿透,“林中能见度15米左右,还会与狗熊等野生动物近距离相遇。”

在救援的前几天,搜救人员主要围绕失联人员遗落的巧克力、饮料等证据线索进行搜寻,但是并没有效果。11月19日,指挥部调整了救援方案,重点搜寻悬崖峭壁、涵洞等区域。

11月20日,3支重装穿越救援组共24人携带5天的补给和装备,翻越哀牢山向新平县方向搜索前进。当天,在对失联队员简易宿营窝棚的下游方向进行地毯式搜索后,搜救人员发现了失联人员排泄的粪便和雨衣碎片。经过比对和失联单位的驾驶员进行确认,确认这件雨衣就是由失联人员携带的物资。

根据这一发现,11月21日,搜救人员加强发现雨衣碎片地区周边的搜索力度。

最新发现在21日晚间传来。18时33分,一支救援突击队在2号补给点附近发现3人线索,随后在空中无人机热成像下发现了报告坐标处疑似3名失联人员的影像。24时,在热成像定位下,最后1名失联人员在前面3人周边的一个陡坎下方发现。指挥部最终确认,4人均已不幸遇难。

如何避免在野外失联?

救援专家:前进的时候就要想好撤离的路线

4名地质调查员究竟是怎么遇难的?相关原因仍正在深入调查中,但有山地救援专家分析认为,如果失联人员遗体没有外伤,可能面临的最危险的情况是失温与脱水。

“失温是指在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下,如潮湿寒冷大风天气下,身体产热的速度赶不上热量丢失的速度,导致核心的体温下降。”广东佛山菠萝救援队队长王治勇曾有多次山地救援经验,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失温初期会觉得很冷,如手脚不自主抖动,中期会出现意识不清楚,动作不协调,后期可能造成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

王治勇表示,避免在野外失联,最重要的是做足准备,尤其是线路安排和物资准备,“出发之前先看天气,带好各种防护用具和应急物资,比如药品、手电、指南针等,如果昼夜温差大还要带上御寒的衣物”。

他向记者介绍以往森林火灾的救援经验:在小组搜寻的时候,队伍要专门安排一个人沿路在关键位置做记号,比如在每一个路口系上红色塑料袋等,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需要紧急撤离,他们就能沿着红色塑料袋的方向迅速离开,“前进的时候就要想好撤离的路线”。

在野外遇到险情需要求救时应该怎么办呢?王治勇建议,团队出行时不能走散是基本原则,应第一时间拨打119、110或其他救援电话寻求帮助,同时可以利用指南针、GPS接收器等进行定位,让救援人员更易发现。

“考虑到体能消耗,野外带太多装备也不现实,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可以带一些气球。”王治勇提醒,一旦在野外迷路,可以在显眼位置系上气球,方便搜救人员搜寻到具体位置,“不是那么寒冷的情况下,也可以把衣服撕烂作为绳子留下标记;或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生火冒烟发出求救信号”。

他特别提醒,在野外遇到险情,一定不要盲目呼救,要注意保存体力,“在地震救援中,判断底下有没有被困者有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贴近水泥地面敲击三下,下面如果有人就会回敲。在山地救援中,如果遇险者体能消耗很厉害,话都说不出来,可以来回晃动身边的植物,救援人员一下子就可以发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