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黄冰妍

深秋,位于汝城县的龙虎洞灌区支渠闸门缓缓开启,水潺潺流出,支渠下游汝城县井坡镇古塘村地里的朝天椒在水的滋润下生长正旺。

10月31日,水利部召开的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公布了农业节水增效典型案例,龙虎洞灌区榜上有名。龙虎洞灌区是湖南农业节水增效、“十四五”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的缩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四五” 期间,湖南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节水增效五项制度落地,全省灌区灌溉能力大幅提升,灌出了一片片丰产田。

(龙虎洞水库。邓仁湘 摄)

夯实基础,提升灌溉能力

秋冬是水利建设的黄金期。11月2日,韶山灌区洋潭引水枢纽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正冲刺最后的收尾工作。洋潭引水枢纽工程是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重要工程,完工后,将有效解决水流不畅、渗漏等问题。

有收无收在于水。“十四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构建从源头到田间地头的高标准灌溉体系,全面提升灌区灌溉能力,一批老旧灌区焕新颜。

酒埠江灌区通过渠道除险加固,新增节水能力1595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32万公斤。铁山灌区通过“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改善灌溉面积7.44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761万公斤。

“十四五”以来,湖南已累计实施169处灌区建设改造项目,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00余万亩,已改造的大中型灌区灌溉周期缩短50%左右,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541上升到目前的0.569。

(澧阳平原灌区马堰水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科技赋能,管水用水有“智慧”

10月25日,在欧阳海灌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局调度中心,调度值班员杨翔点击鼠标,打开灌区智慧水利业务应用平台,整个灌区的三维仿真工程跃于屏上,水位、流量、墒情等数据实时刷新。

“十四五”期间,欧阳海灌区抓住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试点灌区建设契机,实现智慧化转型,建成以灌区数据底板为基础、以模型平台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孪生欧阳海灌区平台。

科技赋能,管水用水更有“智慧”。“十四五”期间,我省大力开展灌区工程数字孪生建设,搭建“1+9+N”数字孪生灌区综合信息平台,开发省级抗旱保灌模型。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智慧灌区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科学放水、精准灌溉。

“以前是漫灌,放水多少,全凭经验。”桃花江灌区工程建设股符一淇说。在科技加持下,该灌区利用水资源管理系统,根据用水申请数据,控制闸门开启高度和时长实现精准灌溉。今年,桃花江水库蓄水较去年偏少2000万立方米,但全年实际灌溉面积不降反升,比去年增加了2万亩。

今年,湖南各灌区在上半年蓄水偏少的情况下,有力保障了大中型灌区内3000余万亩农作物用水需求。

(桃花江水库。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改革创新,激活一渠水

今年5月,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区)水利部门的同行深入长沙县水利一线,学习该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验。长沙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农业节水的好路子。

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用水“大户”。“十四五”期间,我省通过加快建立健全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探索投融资创新机制等,用最少的水尽可能灌到最多的地。

完善科学灌溉制度体系。全省建成“1个中心站+5个重点(一般)站+N个数据采集点”的三级灌溉试验站网体系,发布水稻工厂化育秧等3项节水灌溉制度,确定了34种农作物灌溉定额,水稻用水定额亩均减少10立方米。

建立计量监测体系。全省大中型灌区建成计量设施1.3万余处,实现重要用水交接断面全覆盖,各地建立用水计量数据台账,为科学调水管水提供数据支撑。

健全农业水价政策体系。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耕地灌溉面积全覆盖,所有大中型灌区均完成供水价格调整。创新推出节水奖补政策,激发用水主体节水内生动力。

建立水市场制度体系。开展农业用水水量分配,将农业用水权逐级分解。推动水权交易实践,长沙县红旗、回龙灌区和汝城县龙虎洞灌区成功开展灌溉用水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交易。推动灌区开展投融资改革试点,澧阳平原灌区采用“投贷联动”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

节水技术和服务体系全面升级。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等,开展难点、堵点技术攻关,一批实用节水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截至10月底,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970.32万亩,较“十三五”末提高37%。

作者:奉永成

责编:刘乐

一审:刘乐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