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魏君子这个名字,了解香港电影的人都熟悉。

他对黄金时代的香港名家如数家珍,又从评论者转为电影界的创作者、参与者。

看他横跨领域、游刃有余之间,也不由让人生出疑问:

这位“斜杠青年”的70后,究竟哪个身份才是他的本体?

在接连与徐克、袁和、李玉等知名导演合作后,魏君子推出了自己的新作——《目中无人》。

在这部爱奇艺独家上线的电影中,你似乎可以看到那个曾经快意恩仇、风华正茂的魏君子。

真诚、执着、义气、勤奋。

而在这篇文章里,你也将窥见魏君子和香港电影的每一个侧面。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以下是魏君子自述(由笔者整理):

01

“《目中无人》是一部古装犯罪片”

《目中无人》的故事很简单。

就讲了一个人物,因为喝了萍水相逢一个姑娘婚礼上的一顿酒,就帮她把仇给报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但却是用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去做的。

这里的“现代”,不是所谓的解构后现代。而是不完全还原古代,用现代人的眼光做一部融合了武侠、意大利西部片、日本剑戟片、甚至是一些犯罪片的电影。

我是研究香港电影出身的。很多人问我,那你现在做电影,从香港电影里继承到了什么精神?我就回答说,继承了他们海纳百川的“吸星大法”。

啥叫“吸星大法”呢?就是融合。

香港的武侠片从来都是以东方的精神为底,用西方的技巧进行融合。像我们这个片子,也是用现代人的视角、拍摄等完成的,但它却是非常有古代侠义精神的一部作品:一个瞎子,为了很朴素的正义,帮一个弱女子讨回公道。

我研究香港电影这么多年,大家都知道任何题材、类型都是风水轮流转的。

潮流一会儿来、一会儿去,都是这样来回。

但只要你能跟现代的观众保持共情、共振,什么题材、什么类型其实都能得到市场和观众的喜欢。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说《目中无人》是一部古装的犯罪片。因为它融合了武侠很多的动作、很多元素,但它又有犯罪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你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经典段落和经典情节,但是融合在一块,没啥违和感。

02

“在有限范围内,我们已经做到了天花板级”

为啥要做《目中无人》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因为我合作了十年的拍档——杨秉佳。

左一为杨秉佳

我第一次跟他合作的时候,他还没大学毕业。我看了他拍的一些短片跟写的剧本,简直惊为天人。我心想这小孩好厉害,就跟他说“你快来跟我合作吧”。

十年,我当制片人他做编剧,合作了好多作品。我们跟徐克导演、刘伟强、李玉等非常知名、有经验的导演都有过合作,他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几年前,我觉得时机比较成熟了,他自己也已经有个初步的本子,我就跟他说你不如自编自导一部片子,我来协助。

从创作、筹备到拍摄,再到现在正式上线,一路走过来,我看着这个作品一点点成熟,也看着杨秉佳一点点成熟。

我觉得从完成度上来说,作为导演处女作已经不错了。片子里那种类型片的爽感和情绪的张力,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我觉得都不弱,这挺难得的。

我们制作成本并不高,尽管有点遗憾我们可能时间和钱不太够,但在有限范围内我们做了一个“小而美”、很舒服的项目,又有一定的类型创新。

我们觉得已经做到了有限范围内的天花板级,所以还是很开心的,也期待着观众的反馈和评价。

03

“我一下从河边观看的评论者,被架到了河边在火上烤”

我觉得我算是个比较称职的制片人。

从项目的孵化到寻找团队,试图在严格的预算控制下达到最好的水准和效果,其实不容易。毕竟创作环节、拍摄环节、后期、宣发都参与,你需要发挥挺大的能量。

在做制片人之前,我曾经做过影评人、媒体人、编剧、纪录片导演。几乎电影领域很多岗位都做过。

其实我也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很多经验都是向合作的前辈请教,从他们那学到了好多东西。学着学着,才知道人要做到“知行合一”简直太难了。

我研究电影那么多年,有天突然想不如自己也去拍拍试试。就像你天天吃人家厨子做的饭,有天突然觉得不如我也试试看。

结果作为单纯的评论者,我可能只是在河边指指点点;但现在下河了,鞋也湿了、裤脚也挽上了,自己摸鱼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欣喜的时候,也有狼狈的时候,也突然明白创作者有时为啥这么做了,而不是单纯从一个电影好与不好去评判。了解了这些之后,可能你对于电影和电影产业的认知会更深刻,所以这个经验对我来讲特别重要。

因为我一直研究香港电影,所以一开始就找这方面的名家前辈合作。

当时找徐克导演和袁和导演拍《奇门遁甲》,剧本已经有了,需要找钱。我跟徐克导演说“徐导我来做吧,我来运作整个项目”。当时在很多人眼中,我可能只是个影评人,现在最多当个策划或者编剧是最合适的,但我居然要做制片人,所以还挺忐忑的。

但徐导笑了笑,说“你来”。

我开始做了之后,才知道拍电影的心酸、艰难和麻烦。做个项目简直太麻烦了,你什么都要管。我好像一下子从河边观看的评论者,被架到河边在火上烤。煎熬,但收获也很大。

那个时候我想过放弃,但我觉得我爱电影,我要做这个事情,而且徐克导演、施南生他们那么信任我,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就凭那股我得争气的劲儿,我硬是撑了下来。

其实没人能一下子都明白,一定要自己去经历、去体会。

像我也是中间经历了很多试错的过程,如果每个人都明白,那各个儿都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了。

04

“我觉得武侠片也需要新浪潮”

我觉得武侠片也需要新浪潮。

之前香港那帮人是从国外留学过、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因为电视台需要编导,所以跑到电视台去当导演。

当时还不是拍电影,而是拍电视剧。电视剧的门槛比较低嘛,电影是按资排辈。想要当导演,你得从小工、副导演开始干起,一干二三十年,才能有机会做导演。

那个年代积累下来的东西,你想要再完全还原不太可能了。所谓很多人生逢其时,就是赶上了那个时代,赶上了好时候,像徐克之前也是在TVB拍剧集的,后来被吴宇森他们看到了,说这小子有机会,给他拍电影。

我们之前也是赶上了中国内地电影第一个市场黄金期,有机会往前走。

但走着走着就发现,遇到风口期时会有很大的迷茫,好像市场很大、很有钱,随随便便也能做好,但现在不是这样了。

我个人是觉得,如果后疫情时代你只是迷失,不知道怎么做,还不如多去跟导演、名家去请教、碰撞出火花。譬如我自己,最几年就确定了自己研究香港电影的方向—如何港片本土化。这个逻辑是,即使我们回不到香港本土,回不到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把八、九十年代的创作经验带回类型片里,按照香港类型片的逻辑去拍其他题材的电影。

那个时代是港片最辉煌的时代,香港电影人自己都不一定能再超越,何况是我们。

所以如何能用内地的班底,用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去做一个武侠片,去承继香港电影海纳百川的精神和精髓,这是我研究的重点。

05

“你就把手头上电影当做最后一部去拍”

《目中无人》这次是独家上线爱奇艺云影院。

这次在云影院上映,我相信爱奇艺对这个作品的品质是认可的,因为我们也比较有信心。

我觉得爱奇艺是真正专注做内容的台。它活力无限,勇于改变、敢于创新。在任何时候,能勇于改变、保持创新都是特别难得的事,爱奇艺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现在这个时代,就是院网融合的时代。这个趋势在国外,尤其在美国已经是挺主流的一个趋势了,但国内传统院线电影人和网络电影人,大家还要一起使劲儿。

譬如说现在爱奇艺网络电影分账模式改变了,以前那套不管用了,大家都会更倾向于优质的好内容。你想想,疫情时代下全球都在变,你做电影的凭什么不改变?

对现在很多年轻的创作者,我想说一定要实践。

做不好没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去失败,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害怕失败的呢?

就像我如果不冲,现在可能也就是一个生活在小镇里、天天说自己喜欢香港电影的小镇青年。嘴里说着喜欢,但什么都没做,你还在那里。

我个人非常看好中国电影,我觉得疫情其实是让热爱电影的人更有毅力把项目做好。如果大家都迷茫,那你就走,说明你没那么热爱电影。

什么叫热爱呢?爱就是飞蛾扑火、不计回报。

徐克导演以前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希望跟大家共勉。他说应该把每一部戏都当成你最后一部电影去拍,因为下一部电影可能市场就不好了。

如果你真的爱电影,好,别问外部环境如何,你就把手头上的电影当做最后一部来拍。全部倾注心血,看看自己的东西究竟有多大能量。

为什么没这个信心和决心呢?

年轻人不要那么容易被打击到,你就告诉自己“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使出浑身解数。做好这一部,我转行也好不干了也行,我没有遗憾了”,你看看你这部作品会怎么样?

我相信,如果你这么做了,

一定会为所谓的“最后一部电影”而感到骄傲的,

哪怕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剧本。

后记 桃的电影人

“桃的电影人”是一档由爱奇艺公关团队策划并出品的电影人深度专访栏目。

爱奇艺希望能通过温度及深度并存的文字,看见电影人,看见中国电影的欣欣向荣。

自此,与电影人携手迈进,与中国电影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