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市场回暖,超160只公募基金和超1000只私募基金密集发行,爆款重现江湖,一日售罄的“日光基”频现。

业内认为,资金回流权益市场,背后原因是股票市场回暖,投资人投资情绪转好,近期投资人优先选择的仍是历史业绩优秀的主动权益类明星基金经理。


(相关资料图)

然而投资爆款基金的教训仍未远去。2019年至2021年期间首发规模超百亿的共有36只股混基金,在2022年平均跌幅为22.34%。

历史还会重来吗?投资人会吸取教训吗?

爆款频现

随着市场回暖,久违的“日光基”开始重现基金发行市场。

其中,今年最受关注的是1月9日发行的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该产品由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担任基金经理。原定募集期为1月9日至13日,募集规模上限为20亿元。该基金一日售罄,仅用时一天便结束募集,成为2023年第一只爆款“日光基”。

2月8日,由明星基金经理赵诣管理的三年持有期产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开放申购。仅开放了一天,泉果基金就发布《暂停申购业务的公告》,自2月9日起暂停申购。

有渠道人士表示,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此次发行限额为30亿元。不过,此次发行最终全渠道销售或超过70亿元,其中仅招商银行就大卖约60亿元。这对于三年持有期的产品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泉果旭源三年持有开放申购的当天,该基金暂停了大额申购,单日限购50万元,这意味着有大量投资者参与了申购。

而另一类基金,股票型ETF也很受欢迎。其中,国泰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在2月6日,仅一天该基金就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成为“日光基”,募集金额达14.58亿元。而同类的博时中证500增强策略ETF也仅募集两天便提前结束募集。

另外,今年还有两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华安鼎盈一年定开、国泰君安安平一年定开也一日结束募集,发行额分别为50亿元和8亿元,它们原定募集时间分别为一个月和一周,均提前结束募集。

与此同时,REITs基金继续受市场热捧。

1月5日,嘉实京东仓储物流REIT是市场上首只民企仓储物流公募REIT.嘉实京东仓储基础设施REIT计划募集总额17.57亿元,战略投资者、网下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总认购金额为718.16亿元,网下投资者认购金额超126倍,公众发售份额为5亿份,一日结束募集,配售比例低至0.46%。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已有逾40只基金宣布提前结束募集期。

在公募爆款频现的同时,私募基金的发行也出现了回暖“拐点”。

比如,2月6日到2月17日,由杨东掌舵的宁泉资产担任投资顾问的信托产品——宁泉兴益系列,在兴业银行销售,两周内累计销售规模约33.7亿元,远超原定的20亿元募资目标。

而近期由桥水中国担当投资顾问的产品,200万投资门槛,在渠道出现“秒杀”,合计募资规模超10亿元。

此外,睿郡资产董承非、慎知资产余海丰等明星私募基金经理的私募产品也将销售,受到投资者关注。

私募排排网组合大师数据显示,截止2月15日,2023年来一共备案私募证券基金3197只,较去年同期的3098只相比,增幅3.20%。

权益基金发行回暖

据记者了解,2023以来,各大基金公司集中发行了不少新产品,其中股票型基金的占比和募资额有所上升。

以认购起始日计算(下同),截至2月22日,2023年以来已经成功发行的165只公募基金(只计算初始基金),其中包括62只混合型基金(含48只偏股混合型基金,14只偏债混合型基金)、49只债券型基金及偏债混合型基金、27只股票型基金、15只FOF基金、10只QDII基金、1只REITs基金和1只另类投资基金。

总的基金发行份额合计762.57亿份,平均发行份额为13.62亿份。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权益基金发行额占比上升。

发行市场回暖的典型反应是权益基金发行回暖。自2022年12月以来的最近三个月,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新基金的比重均超过15%,2022年12月为20.58%、2023年1月为15.86%、2023年2月为22.04%。

与之对比,2022年各月份的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新基金比重往往是个位数,其中有一半占比在6%以下,其中最低的2022年的2月和10月分别为2.29%、3.30%。

而私募基金同样出现股票型基金发行回暖。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来成立的3197只私募证券产品中,股票策略有1881只,占比高达58.8%。其次是多资产策略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今年来备案数量分别为458只和338只。而组合基金和债券基金相对偏少。

事实上,近3个月权益基金发行规模占比上升的背后,是股票市场的回暖支撑。

自2022年11月以来,股票市场出现明显反弹。2022年11月初-2023年1月底的近3个月,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注:主要成分为中概股)反弹70.22%;港股的恒生科技指数大涨59.25%,恒生指数涨幅也达48.72%。

而A股的主要指数涨幅也均超10%。其中,上证指数上涨12.52%,深证成指上涨15.43%,创业板指上涨13.94%,沪深300上涨18.47%。

多家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今年将加大权益基金的发行。

一家深圳的中型基金公司表示,“我们今年新基金发行重点是主动权益基金,主要是全市场类的基金,计划比去年发行数量多。”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表示,公司今年发行重点是放在ETF基金,这类基金有助于基金管理规模做大,今年也比去年的发行时机更好。

此外,也有基金公司在关注量化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发行。

不过,也有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坦承,现在还没有很明确的发行重点。目前年度新发计划表只是一季度比较明确,是全面铺排,各个品类都有。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投资者认购股票型基金的意愿逐渐提升,资金在回流权益市场,背后原因是股票市场回暖,投资人投资情绪转好,近期投资人优先选择的仍是历史业绩优秀的明星基金经理。

受伤的爆款

当爆款基金再现时,2019年和2020年的百亿爆款和造星盛宴造成的伤害仍然刻骨铭心。

潮水退去后,当年的爆款基金怎么样了?谁吸取了教训?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首发规模超百亿的共有36只股混基金,在2022年平均跌幅为22.34%。

明星基金管理的基金也有同样的情况。以张坤为例,其重仓消费白马股。公开数据显示,他管理的4只基金在2019年和2020年取得50%-85%的耀眼业绩,基金规模随之快速攀升。其代表作易方达蓝筹精选目前规模571亿元,去年前10个月跌幅为37.89%,但在去年11月以来,截至2月22日,反弹了39.39%,去年1月份以来跌幅仍然达到13.42%。

爆款基金和明星基金,使大量热情高涨、追高进入的基民体验不佳。尽管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在短期内快速增加,但基民满意度的下降却对后续业务拓展产生不利影响。

“爆款基金”是明星效应,还是一种营销策略?

业内也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一家基金公司向记者表示,公司对新基金发行这方面做了反思。“我们要求不在市场高点发基金,反而公司在去年低点发了不少产品,以发起式基金的方式发新基金,发行规模都比较小,希望先做好基金业绩,再做大规模。”

另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表示,监管机构注意到了此前基金公司高点爆款基金发行盛行的情况,“今年新发数量较过去肯定会降下来了,我们更多资源想要花在持营上”。

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判断,今年基金发行市场会回暖,同比新基金发行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主动权益基金会更受欢迎。现在全面实施注册制之后,价值投资成为最主流的投资理念,所以坚持价值投资的基金,会更受市场欢迎,比如说投资业绩优良的白马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